


2025年10月20日,课程特邀跨学科设计师、材料创新研究者、上汽通用五菱前瞻中心CMF设计师郭易卓走进课堂,以《智能座舱CMF设计与未来交互触点创新》为题,为工业设计专业学生解锁智能汽车领域的前沿技术与设计逻辑,搭建起课堂理论与产业前沿实践的桥梁。
《开源硬件与编程》作为一门以技术驱动设计的实践性课程,旨在通过上机操作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开源硬件平台Arduino的软件编程环境与硬件组成。课程通过系统讲授编程与硬件开发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掌握技术实现的基本能力,拓展设计表达的可能性。作为体现学校“设计驱动工程设计和商业价值”的“三旋翼”理念的重要实践环节,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将创意转化为可交互原型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实践水平,为未来从事智能产品与系统设计奠定坚实基础。该课程后续将调整为工业设计专业基础课程,融入AI等新兴技术内容,并持续优化课程体系。
郭易卓从汽车由“交通工具”向“第三生活空间”的演进趋势切入,系统阐述了智能座舱的三大发展方向,并重点解析了“有温度的具身交互”这一核心议题。她指出,未来交互的核心是让科技回归人类本能,实现情感化、直觉化的交互体验。带来从交互媒介的革新——从冰冷的屏幕转向柔软、可融入环境的智能材料与界面;交互逻辑的升维——从被动的指令执行转向主动的情感感知与共鸣,两大实现路径的思考。在讲座中,郭易卓带来丰富的业界一线前沿的案例,展示了三大类新型交互媒介:智能织物表面、响应式材料和电子皮肤。通过梅赛德斯-奔驰“流光山水”智能发光纤维、劳斯莱斯幻影“Syntopia”的3D织物光效、延锋XiM25概念车的环保透光技术等业界案例,生动阐释了“材料即界面”的设计理念。她还特别介绍了石墨烯座椅的健康监测功能、电子皮肤在车载机器人上的应用等前沿技术。


此次企业专家进课堂活动,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智能座舱领域的前沿技术,深化了“有温度的具身交互”“材料即界面”“无缝服务流”等设计理念,实现了技术驱动与设计创新的深度融合,为培养具备跨学科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