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7日上午11:00,由陈璐副教授主持的研究生学术报告在长宁校区教学楼207顺利举行。本次报告主题为“设计表达中的认知重构与符号转译”,15位设计专业学位(会展与空间环境设计、产品造型艺术及应用实践)研究生参与,深入探索了如何重塑设计认知的思维框架以及超越形式表象的符号系统核心机制。

郝辰语以三亚南新农贸市场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海南文化符号在市井空间中的转译路径。他通过挖掘“海韵”元素与在地生活的关联性,重构了传统农贸市场的文化认知框架,提出将海洋符号、黎族图腾等元素融入空间设计,使日常场所成为文化传播的鲜活载体,为地域文化在现代空间中的创新表达提供了新思路。

石慧萍聚焦香港中环创意空间,从公共领域理论视角解析文化创意空间的认知建构机制。她通过实地调研与符号学分析,揭示了创意空间如何通过空间布局、视觉符号与活动策划重构公众对文化生产的认知,提出“弹性公共性”设计策略,为内地文化创意空间实现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平衡提供了借鉴。

祝佳乐以徽州竹编为切入点,探索传统工艺从手工技艺到智能设计的符号转译路径。他通过解构竹编的编织逻辑与视觉语言,结合模块化设计与智能交互技术,重构了储物产品的功能认知与情感体验,使非遗符号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焕发新生,为传统工艺的数字化传承提供了实践范例。

陈驰围绕木雕花窗纹样展开衍生设计研究。他通过符号学分析提取传统纹样的核心基因,结合现代审美需求进行认知重构,并将二维纹样转化为三维立体设计,应用于家居产品与文创领域,既保留了传统符号的文化内涵,又赋予其当代功能价值,为传统纹样的创新应用开辟了新路径。

张锐从摩托车头盔设计出发,系统建构设计表达中认知重构与符号转译的理论范式。他通过用户认知实验与符号语义分析,提出“安全-个性-文化”三重认知模型,将速度感、防护性等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设计语言,为工业设计领域如何通过符号系统突破固有认知提供了方法论参考。

陈康以产品为媒介,探索跨文化深度沟通的实现路径。他通过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认知差异,提出“文化适配性符号转译”策略,在产品设计中融入可被多元文化解读的符号系统,使产品成为跨越认知壁垒的沟通桥梁,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产品设计提供了文化敏感性的新视角。

沈能聚焦情绪垃圾桶设计,将情感认知作为重构设计的核心维度。他通过符号转译将抽象情绪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与交互语言,帮助用户重构对负面情绪的认知,使产品设计从功能导向转向情感疗愈,为情感化设计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创新思路。

柯宇辰以艾德莱斯绸为研究对象,探索非遗符号在衍生产品设计中的文化意义传递机制。他通过解构丝绸纹样的符号语义,结合现代设计语言进行认知重构,提出“文化基因转译模型”,使传统符号在当代产品中既保持文化特异性,又能被全球消费者理解,为非遗的国际化传播提供了实践方案。

肖馨怡以泰州早茶文化IP设计为例,探讨地域文化符号的认知重构路径。她通过挖掘早茶文化中的仪式感与社交属性,将传统饮食符号转化为视觉IP与衍生品设计,重构了公众对地域文化的认知方式,使非遗文化通过现代设计语言融入日常生活,为地域文化IP的打造提供了可复制的方法。

李孟蔚基于符号学与认知心理学视角,对宝相花纹样进行文创设计研究。她通过分析纹样的历史演变与认知解码,重构了传统符号在现代语境下的意义生成机制,提出“分层转译”设计策略,使宝相花纹样在文创产品中既保留宗教文化内涵,又符合当代审美需求。

王晨希以保时捷衍生品设计为研究对象,探索高端品牌符号的认知重构与转译策略。她通过分析品牌核心基因与消费者认知关联,将汽车设计语言转化为衍生品的符号系统,使产品在传递品牌价值的同时,重构用户对奢侈品的认知体验,为高端品牌衍生品设计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参考。

孟凡帅聚焦城市郊游SUV设计。他通过认知重构探索户外场景下的功能与情感需求,将自然元素、户外活动符号融入汽车设计语言,提出“场景化符号转译”方法,使SUV产品不仅满足功能需求,更能重构用户对郊游生活的认知想象,为汽车设计如何通过符号系统创造情感价值提供了新思路。
最后,三位留学生结合本国文化转译设计作了报告。
主持人总结:本次报告,同学们从市井空间到高端产品、从非遗传承到数字创新,生动诠释了“认知重构”如何打破思维定式,“符号转译”如何跨越文化壁垒。大家不仅针对具体主题开展了设计方法的探索,也结合设计落地目标进行了详实研究。希望继续保持这份学习热情,在未来的设计实践中,勇于突破,不断创新,用设计构建更具普适性与文化特异性的沟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