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术报告】“感知重塑:设计中的叙事、情感与沉浸式体验”研究生学术报告顺利开展

作者:发布部门:艺术设计学院浏览次数:10


2025917日下午1600,由陈璐副教授主持的研究生学术汇报在教学楼C407顺利举行。本次汇报以“感知重塑:设计中的叙事、情感与沉浸式体验”为题,共有刘浩然12位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参与研讨。同学们围绕叙事性策略、情感传递机制与沉浸式体验构建等核心议题,结合具体设计案例展开跨维度、多层次的探讨,呈现出叙事与情感在重塑用户感知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反映出新一代研究者对体验设计前沿的深入思考与创新实践。



刘浩然同学以《从故事到体验:叙事性设计策略如何重塑用户感知》为题的汇报中,探讨了如何将叙事自然且深入地融入设计过程,从而使用户能够更“清晰”、“直观”乃至“无意识”地感知和使用设计。



王婧蕊同学探讨情感化叙事在体验设计中的深层影响,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了叙事结构如何重塑用户感知、增强情境沉浸感,并提出“情感—场景—交互”三维融合模型在构建沉浸式体验中的实现路径。



何倩楠同学在以《从 “感知重塑” 到 “体验共鸣:设计中叙事情感的传递机制与沉浸式体验构建路径》为题的汇报中聚焦叙事情感传递与沉浸式体验构建,旨在推动设计从功能载体升级为情感媒介。



陈锦同学以乡村振兴为切入点,探讨了叙事化设计在乡村景观中的应用,重点分析如何通过“田园意象”的符号化表达与空间重构,营造具有沉浸感的体验场景。他结合乡村文化记忆与多感官互动方式,提出了重塑感知的设计路径,展示了乡村景观如何在传递地域文化的同时,为居民与游客带来情感共鸣与深度体验。



冯伟同学的研究以“视野、传播与驱动”为核心,通过对国内外知名设计周的对比分析,探讨其作为宏观“叙事场域”如何重塑公众对设计的集体感知。研究聚焦于不同文化语境下,设计周如何借助策展叙事、空间体验与媒介传播,构建出融合情感与沉浸感的临时性“感知环境”。最后指出设计周不仅传递设计价值,更驱动公众情感共鸣与产业创新,推动从“观看设计”向“体验设计”的感知跃迁。



陈浩同学探讨通过智能算法优化叙事空间布局,借助AR/VR技术与真人表演的协同互动,构建多维感知的叙事场域,使游客从被动观览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这种"人机协同"的叙事模式提升了夜间旅游体验的情感深度,为文旅项目创新提供了重要实践思路。



陈心怡同学聚焦甪钓湾非遗小镇,以“感知重塑”为核心,从叙事、情感、沉浸维度探索服务系统设计,破解小镇文化传递碎片化等问题,为非遗文旅服务升级及非遗活态传承提供新路径。



孙雪同学基于九阳平台,深度聚焦都市快节奏与小户型空间问题,提出高度模块化的“家用早餐中心”解决方案。通过模块化设计与智能互联技术,同步完成蒸、煮、热饮等多任务处理,极大提升早餐效率。同时注重光感、声效与触感设计,营造沉浸式温情体验,在高效便捷中重塑晨间仪式感,彰显未来智慧厨房情感化、人性化的发展方向。



周洪鹏同学探讨了基于文化遗产的传承理念下的农具主题文创产品设计方法,通过相关资料深度剖析农具文化内涵,并提出遵循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多元融合,科技助力设计策略,结合案例总结可行的总结出顺应时代需求的设计方法,指导设计实践,推动农具文化传承与发展。



张雨凌同学探讨了通感设计在未来展览中的应用潜力,结合案例分析了多模态交互如何激活观众感知、增强叙事沉浸与情感共鸣,并提出“通感驱动”模式在展览设计中的可行路径。通过声音、视觉、触觉与空间氛围的综合实验展示,阐释了多模态叙事如何突破传统单一感官体验的局限,创造出更具沉浸感与记忆价值的文化场景。



李雪宜同学突破传统品牌延伸理论框架,提出“叙事赋能”模型,深入解读汽车如何将品牌故事、用户社群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度融合,成功打造出具有情感共鸣的时尚衍生品体系。研究显示,蔚来通过生活方式产品矩阵,不仅拓展了品牌价值边界,更构建了独特的用户情感连接纽带,为新时代品牌创新提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范式。



李泽钜同学以太湖石"皱、漏、瘦、透"四大传统美学特性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其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叙事表达与感知重塑价值。不仅聚焦于形式语言的转译与融合,更着重分析了这些美学特征如何通过空间叙事引发情感共鸣,并营造出沉浸式的东方美学体验。最终提出将太湖石的形态、质感与空间意象转化为设计语言,能够有效打破传统与现代的界限,构建出融合历史记忆与当代感知的场域,从而实现从物质层面的观赏到精神层面的体验升华,为现代设计中的文化传承与感知创新提供了富有启示性的路径。



陈璐副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本次学术汇报围绕“感知的重塑:设计中的叙事、情感与沉浸式体验”这一主题,充分展现了同学们在多领域、多维度中的深入探索与创新实践。从叙事策略、情感机制到沉浸场域的构建,汇报内容涵盖用户体验、文化传承、品牌创新与现代转译等多个层面,系统探讨了叙事与情感在重塑感知过程中的核心作用。他强调,在体验经济与数字化并行的时代,设计应更加注重“人”的内在体验与情感联结,在技术应用与人文关怀之间把握平衡,推动设计向更具沉浸感、共鸣力和文化认同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