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叙事与场所营造》为会展与空间环境设计专业研究生开设的核心必修课。这门课程突破了传统课堂的边界,创新性地融合项目式教学(PBL)与情景式教学,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实践拓展教学模式。课程要求学生组建团队,经历从发现问题、提出构想、深化设计到最终解决问题的完整闭环,旨在系统性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与核心设计思维能力。
课程实践的首站选在了杨浦区创智农园――一个充满活力的社区花园。在这里,师生们深入观察与解析社区空间的营造逻辑,涵盖了从前期设计理念、共同营建过程、到后期维护管理机制的全生命周期。这一微观尺度的切入,使学生们深刻理解到场所营造绝非孤立的设计行为,而是紧密嵌入社会网络、需要多维考量的复杂实践,从而初步构建起融合社会、生态、管理等多因素的综合设计认知框架。
随着课程的纵深推进,师生们的视野转向城市更新层面,来到了第二站――杨浦滨江。实地踏勘中,学生们亲身体验了这条昔日的“工业锈带”如何蜕变为今日宜人的“生活秀带”。在杨浦滨江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的参观学习,更将抽象的城市发展理念具象化。学生们细致分析了滨水空间中设计语言与景观元素的巧妙运用,切身感受到城市转型背后的社会需求与历史文脉。这一过程不仅深化了专业认知,更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设计师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实现了课程思政教育的自然融入。
课程实践的高潮与落脚点是第三站――参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上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校企合作的真实项目《上海市松江区佘山镇天马山单元沪派江南营造试点实施方案》中的乡村景观设计。学生们直接对接企业需求,投身于天马山单元的乡村景观设计实践。这绝非纸上谈兵,而是要求他们将前期积累的理论知识、设计思维和场所理解,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方案。通过与行业专家的直接对话、方案可行性论证及落地细节推敲,学生们经历了从概念构思到实践落地的关键性跨越,极大地锻炼了专业应用能力与设计实现思维。
本课程的成功实践,标志着“教学+实践+产业”深度融合模式的显著成效。其创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构建了“社区(微观)-城市(中观)-乡村(宏观)”三级空间尺度的递进式教学路径,引导学生建立系统性的场所认知与设计思维;其二,将真实的校企合作项目深度嵌入课程核心,以“真题真做”驱动学习,确保教学与行业前沿需求无缝对接;其三,在方法论上,鼓励跨学科融合,如在乡村实践中引入社会学田野调查方法(如村民深度访谈、空间行为观测),确保设计方案根植于真实的社会文化土壤。实效层面,学生在天马山项目中的多个设计方案因其文化敏感性与落地潜力获得了合作方的高度认可,部分方案已进入实施阶段。
展望未来,课程团队将持续深化产教融合,积极拓展长三角地区的实践教学网络,进一步打破校园与行业的壁垒,致力于培养能敏锐把握文化脉络、精通空间叙事转译、并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设计人才,为中国的城乡可持续发展贡献创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