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术报告】“人工智能时代的设计革新:机遇、挑战与未来路径”研究生学术报告顺利开展

作者:发布部门:艺术设计学院浏览次数:10

   2025515日下午16:00,由陈璐副教授主持的学术汇报在教学楼C402顺利举行。本次汇报以人工智能时代的设计革新:机遇、挑战与未来路径为主题,共16位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参与研讨(宋宇、徐源泽、肖婷婷、靳月、肖翰林、陈洁、徐雨馨、郭思凡、安琪、蔺淑菡、刘怡璐、徐思依、李凌霄、程一鸣、卢雨欣、王鑫)。同学们围绕AI技术与各自设计领域的交叉融合,从创新实践、伦理反思、技术应用等多维度展开深入探讨,展现青年学子对前沿议题的敏锐洞察与多元思考。


5cbc567792eef2b506fa5ea3971673e


宋宇同学探讨了AI技术在社区规划中的应用潜力,结合案例分析了智能算法如何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公共服务效率,并提出“人机协同”模式在未来社区设计中的可行路径。徐源泽同学阐述了生成式AI如何革新传统景观设计流程,通过实际项目演示展示了AIGC在方案生成、风格模拟及生态数据分析中的优势,指出人机协作将推动更具创意与可持续性的设计实践。



肖婷婷同学聚焦老龄化社会需求,探讨如何运用AI算法分析老年群体色彩偏好,构建具有心理疗愈功能的社区空间配色方案,提出数据驱动的适老化设计优化策略。靳月同学研究AI技术在历史街区保护更新中的应用,通过机器学习分析街区文脉特征,演示了智能生成方案如何平衡保护与创新,为历史空间活化提供技术支撑。


 肖翰林同学探讨滨水景观与健康疗愈的智能融合路径,通过环境传感器与AI数据分析,提出动态调节景观要素以提升使用者身心体验的技术框架。陈洁同学分析AI在社区公共艺术创作中的应用范式,结合生成艺术案例,探讨算法如何拓展艺术表达的公共性与互动维度。




徐雨馨同学系统梳理AI对传统艺术设计流程的变革影响,重点讨论智能工具在创意生成与风格演化中的催化剂作用。郭思凡同学从哲学视角切入,剖析AI时代设计价值的重构逻辑,提出技术、伦理与美学三维度协同的发展进路。




安琪同学通过会展设计案例研究,辩证分析AI辅助设计的效能边界,强调设计师在智能协作中的决策主体地位。蔺淑菡同学以上海高架桥下空间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城市数据的智能设计系统,探索闲置空间活化更新的智慧解决方案。




刘怡璐同学研究AI技术在公共艺术遗产活化中的应用,提出通过数字孪生与算法再创实现历史文化的当代转译。徐思依同学聚焦社区商业空间智能化改造,分析消费者行为数据与空间形态的关联规律,提出精准化设计策略。



李凌霄同学探讨XR技术与AI的融合应用,构建沉浸式商业展示的“空间-界面-体验”多维设计模型。程一鸣同学基于用户体验数据挖掘,建立电动汽车内饰的智能交互设计指标体系,强调人机共情的设计导向。




卢雨欣同学从环境心理学视角,研究AI艺术装置对公共空间情感氛围的调节机制,提出"感知-反馈"智能闭环系统。王鑫同学运用辩证思维解析人机协作关系,提出"工具性-创造性-伦理性"三重维度相互制衡的设计革新框架。




陈璐副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本次学术汇报充分展现了同学们对人工智能时代设计革新的深刻思考与实践探索。从社区设计、景观营造到公共艺术、产品设计,16位报告人从不同维度探讨了AI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且强调在智能化浪潮中,设计师应始终保持对""的观照,在技术赋能与人文价值之间寻求平衡,推动设计学科向更智慧、更包容的方向发展。